撰稿:秘書室
本校社工系盧以琳老師是學校非常受學生歡迎、深受學校倚重的老師之一,學生稱她「天使老師」,因為她對學校的教學與行政工作非常認真,對學生的指導和關懷更是不遺餘力,她強調要用愛心與鼓勵,讓學生在溫暖正向的氛圍裡有效學習。
一步一腳印,從愛出發,基層做起
以琳老師生長於辛苦的家庭,從小非常獨立認真,從國中起就半工半讀,曾在電子工廠生產線擔任作業員、在汽車修理廠當行政助理、在酒店當會計、在啤酒屋當服務生、在西餐廳伴唱、在昏黃的燈光高分貝音樂聲的卡拉OK店中,邊播放錄影帶邊讀書,經常半夜工作到三點,隔天早上又準時八點到校上課。做過二十多種工讀工作的她,從沒放棄過讀書,是她不變的堅持。這種艱辛奮鬥的精神,讓她愈挫愈勇,克服環境的困難,養成悲天憫人胸懷,學有所成還想兼善天下。
先修幼教,轉攻社工,不求錢財,發心社福工作
以琳老師大學時期讀的台南師範學院幼兒教育學系,在幼教工作10年後,為了精進專業知能考上研究所進修,但因家庭因素必須放棄國立屏教大選擇就近的私立樹德科技大學就讀,原以為是個遺憾,沒想到研二時系所更名為「兒童與家庭服務系」,開啟了她和心理學的不解之緣,她從此開始相信上帝會為每一個人做最好的安排、逆境的熬鍊之後必有祝福。進修期間,她跟隨心理學專長的指導教授到許多保護性的機構進行團體輔導工作。近身參與了一百多個極其辛苦的個案故事之後,她發現社會視野開展後,無法回到單純的幼教職場,她想要成為助人工作者的意志開始變得強烈,不可忽視。於是不顧周遭親友的反對,做了一個非常重大的決定,放棄國營教職的鐵飯碗工作,開始出發尋找成為助人工作者的著地處。
考量其幼教背景和助人工作,以琳老師首步選擇在早療機構擔任教保員、教保組長,開始和社工人員有密切互動,她再去修讀了社工的課程。修課期間,她受到社會個案工作先驅芮治孟女士帶領一群女士透過家庭訪視濟貧的精神感召,再到高雄市保母系統服務擔任輔視輔導員,設定目標訪視一百個家庭後,親身體察協助弱勢的家庭,發現只有幫助孩子是不夠的,唯有當家長身心強壯起來,孩子才會有希望。於是以琳老師再到天使心家族基金會服務家身障兒的家庭。後來因緣際會受到昔日長官本校周裕惠老師之邀籌辦本校產學合作機構仁武公共托嬰中心,她接下主任之職用一年半的時間建構相關制度,待其穩定後再次轉換跑道到高雄市生命線高危機組工作,原以為要就此落腳了,沒料到上天再給了她另一個使命。
作育英才,終身志業
民國104年以琳老師受邀應聘到大仁,對她來說,這是個從沒想過的人生意外,但這份教職卻將她對社工的熱情和出身師院的教師本質結合在一起,她認為能將熱情與天賦結合是職業生涯最美好的狀態。任職之後,她將過去每一段工作經歷,每一次都歸零重來的多層次探索、學習歷程,整合成為教學養份,豐富教授的每一門課程。
對以琳老師來說,教師工作最大的意義是激勵學生,分享她一路向上的過程,鼓勵學生不要為自己找太多藉口,要如阿德勒心理學提倡的不要讓過去悲傷的經驗成為前進的絆腳石,而要將它們化為助人的材料、同理心的基石。身為社工系教師,她的社會服務從不間斷,接講座、團體、外督、就業輔導等,希望陪伴弱勢家庭,也將知識深入淺出地傳達,對個案實際產生陪伴作用,再把案例故事轉化成教學內容,以讓學習有實務的情境。她常告訴學生,愛本來就在身體裡面,服務愈多愈能引動真實的愛冒現,是生命的意義;不管環境如何都要選擇溫柔待人,是品性的外顯;面對職場、面對個案,要非常堅強,是社工人的基本裝備。
將招生變成一種生活態度,水到渠成
在大學環境受少子化影響,老師們都要負擔招生的責任下,以琳老師對於招生有一套自己的想法,她自稱是江湖俠女入京城,不懂眾多的招生管道與規則,她只有努力在每一個服務的場合,述說著社工與個案的故事,和成為助人者的價值。她將招生變成一種生活態度,展現社工人的特質,真誠地關心學生、照顧學生,期待透過教學品質的堅持和關懷的能量,讓喜歡大仁社工系的學生主動呼朋引伴一起來學習。她希望有更多友愛、和善、慈悲、堅強的人加進來,一起奉獻時間與才能,服務社會、造福人群。她誠摯地邀請對助人工作有熱情的人一起成為辛苦生命的貴人!
以琳老師引用詩人林達陽的詩作
“我承諾永遠做一個溫柔而堅強的人,這是陽光與海水帶給我們的教誨。”作為自己的座右銘,期許在未來的助人工作能形成溫暖而堅定的影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