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3 - 盲 僧
P. 3

日本大本營為配合德軍自東歐攻佔中東,正籌劃印度作戰計畫:由印度進攻中東,與德軍會
            合,分享那裡的石油資源;石油是近代化戰爭中最重要的戰略物質,中東蘊藏最豐。

                 夢生於一九四二年出征赴南洋時,母親將家寶--橫笛送他,這是從未見過面的父親當
            年送給母親的禮物,是母親最珍惜的物品。其母在送別時對他說:「想念母親時只要吹這支笛

            子,就如同母親在你面前一般。」夢生惦記著母親的叮嚀,不論部隊如何調動,均珍藏著那
            支橫笛。夢生初到馬來半島時英軍已投降,戰地尚稱平靜。自調往緬甸以後就意識到往後凶

            多吉少;因為,在緬甸必須與英軍及中國遠征軍繼續苦戰。他對戰爭愈覺恐怖,愈惦念故鄉
            的慈母,夜晚人靜時常走出營帳,悄悄的向著台灣方面吹奏橫笛;尤其喜歡吹奏描述孤月高

            照,被戰爭摧毀的荒城慘境的日本名曲「荒城之月」。每吹笛子,母親莊嚴慈愛的幻影隱約在
            眼前,於是每夜吹奏,每夜在幻影裡懷念母親。

                 某一晚夢生忽然發現十餘公尺外有一位十餘歲的孩童,在大樹幹後,偷聽他吹笛;此後
            每晚如此,從未間斷。夢生吹畢欲前往招呼,那孩童便怯生生的走開。有一次,夢生將自已

            配得的二包牛奶糖引誘他,並以各種方法表示親善,小孩才肯開口講話。從其所操口音得知
            其祖先為來自中國廣東的客家人,於是兩人開始以客語溝通,兩人心理距離愈趨接近。話題

            漸漸廣泛,該童名叫阿瑪利(AMARRI),夢生從他口中得到許多寶貴的當地地形、聚落
            等知識。

                 一個月後,夢生所屬部隊被調往參加印度印帕爾戰役。出發前夕,夢生照常吹笛,阿瑪
            利亦如往日聞笛聲而來。夢生自知此戰凶多吉少,生還機會微小。於是把珍藏的橫笛送給這

            知音孩童,笛上早已刻有其父母之姓名,他又加刻了自己姓名,供他留念。日軍由緬甸進攻
            印度,要越過緬印邊界的阿拉干山脈,此山脈海拔四千餘公尺,樹木濃密,氣候惡劣,烏煙

            瘴氣,翻越困難。日軍以六個師三十萬大軍,由第十五軍軍長牟田口中將指揮。結果正如所
            料,日軍在惡劣的環境之下,運輸困難,行軍困頓,不能充分發揮大軍應有攻勢;且經火力

            強大的英軍強力還擊,彈藥食糧暨各種裝備消耗殆盡,進退維谷,死傷慘重。陣亡、病死、
            餓死者二十餘萬,其餘敗北殘兵,不得不狼狽撤退逃生。

                 撤退的日軍已無組織、無糧食彈藥,須憑各人能力求生。饑餓時須以野生植物維生,但
            一般軍人對植物缺乏常識,於是紛紛求教具有專門知識的農校畢業生賈夢生。日本殘兵有的

            中途病倒,求治於醫,醫官已無藥可施,只好叫病人喝自己的尿,於是尿療法就普遍傳播,
            廣泛被採用。經過長途跋涉,有的逃抵緬甸,被英軍俘虜;有的逃到泰國,因泰國為中立國,

            逃到那裏可受到較好待遇。當時,中途病死、餓死或迷失方向、永遠失蹤者極多。
                 賈夢生很幸運,在農校求學時所獲植物知識,助其維生亦救活了許多餓病得奄奄一息的

            同隊官兵;又從阿瑪利所得地理知識,很快就找到聚落。有一天他已從山區進入平地,正邁
            向有人居住的村落,此刻已近黃昏,忽聞遠處飄來笛聲;那聲音類似自己吹過的笛子聲,夢

            生便拚命往笛聲來源處疾走,由於穿著日本軍服深恐英軍發現而被俘,故躲躲藏藏,似覺得
            聲源處尚很遙遠。走而走之,走到河邊小公園,公園內樹木隱密,此時遊客稀少。河的對岸

            遠處是一座高大的古寺。他循著無人通行的林間小徑行走,忽然發現一棵大樹下有一疊白布,
            他撿起一看原來是一件和尚袈裟。他急忙的把軍衣脫下埋好,換上袈裟,並用軍刀儘可能剃

                                                           - 3 -
   1   2   3   4   5